今天週四,過了明天就是週末了!
不過這週六連續有四堂作文課... ...上完還要騎車趕回家,因為週日就是爺爺的百日法會。
時間不容許我休息,所以我這週幾乎每天不到十點就躺在床上了。
早上是奕超老師當差(?!)不過我還是早一步來開門了!哈哈!
和弈超老師小聊一下,原來奕超老師也喜歡薩提爾學派!
老師想看看我的論文,令我超級不好意思!因為現在去看覺得自己寫得好差啊!!!
早上比較不忙碌,早自習去班上監督了一下輔導處A、B表的填寫事宜,
這群孩子越來越喜歡開玩笑了!嘖嘖!本性快露出來了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上午沒有課,所以我就看了一下國文課本跟《逆流河,托梅克》。
中午趕緊的先去盛飯,今天國文課13:10。
接著14:00-16:00是校內研習〈大學入學考試素養導向命題簡介講座〉。
199問我國文課怎麼記錄的好像流水帳? XDDD
的確有點像ˇˇ 因為我想記錄老師上課的速度,國文跟其他科目比起來不太一樣,
每一課分別有五大部分,分別是「學習重點」、「題解」、「作者」、「課文」、「問題討論」,
洪老師上課的課次順序會稍微調整之外,這五大部分也會調整,上完學習重點之後,反而會先上作者,再回頭看題解。
這部分好像大部分老師都是這麼做的,因為作者還涵蓋了創作的時代背景、心境因素,等回到看題解時,就表示又更接近這篇文章一步了。
但我也遇過上完作者,就上課文,後上題解的,全看老師怎麼安排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3:12 老師進教室。 (突然發現學校好像沒有班長帶頭問好的習慣耶!「起立、立正、敬禮」)
老師稍微問了一下學生早自習填寫的狀況,並交代下午6-7節是社團博覽會。
13:19 稍微複習昨日的重點,尤其是「郡望」一詞,因為這一詞恐怕高中三年就遇到這麼一次。
13:26 進入「作者」,韓愈的字、諡號、追封的由來。
韓愈父母早逝,是由他的兄嫂撫養長大,兄嫂育有一子,韓老成(十二郎),韓愈得這個姪子死掉時,難過的為他寫了一篇〈祭十二郎文〉。
※三大抒情文:韓愈〈祭十二郎文〉、諸葛亮〈出師表〉、李密〈陳情表〉。→→→〈祭十二郎文〉是第一篇用散題寫成的祭文。
洪老師提到「貶謫」一事,提到曾有同學問過她:「為什麼我們都要讀這些被貶謫文人的作品?讀一些成功者的作品不是更好?」
這問題我以前也想過,但上了研究所寫了〈阮籍及其《詠懷詩》之心理研究──以薩提爾理論為中心〉一篇論文後才深刻知道,這部分大部分中文系所的人都同有感授。
洪老師分享歐陽修云:「文,窮而後工。」正是因為他們經歷過一些身體、心靈上的痛苦,留下來的文學更能呈現生命中美麗的結晶。
「現實中失意,是士人心中有所堅持。」文人的失意,有時是自己選擇的。
13:35 韓愈「諫迎佛骨」之事,這不用說,一定是上到韓愈的課一定要提到的!也因此韓愈因此事被貶於潮州為刺史,也因此跟鱷魚有一段故事,而寫 〈祭鱷魚文〉。
13:45 「文起八代之衰,道濟天下之溺」,洪老師將詞性挑出,再一一解釋,成為完整白話的句子,更使學生易於理解。
起:v.振興
衰:n.衰弱的文風
道:n.儒家所推行的道統
濟:v.救濟
溺:n.沉溺於佛、老的天下人
14:00 課堂結束。
後記:我想起自己以前超不懂這一句:「文起八代之衰,道濟天下之溺」,奇怪的是,當時老師上課時,我都聽得懂。
回來自己再看時,又不懂了!差別在於我的筆記吧?因為許多老師都以講述的方式上課,不一定會一一比照寫在黑板上。
而現在的我早已會邊聽邊寫筆記,國高中時,如果老師沒有寫黑板,我便不會特別去註記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下課,我便直驅趕往圖書館一樓,因為今天有一場研習,主題為「大學入學考試素養導向命題簡介講座」。
Mmmmm... ...我其實不喜歡簡報上字過多,講師講了很多有關大學指考命題素養重點,還有舉出各科涵蓋素養內容的考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回到輔導處,已經是下午四點了,再一個鐘頭即下班。
怡仁老師交代了幾件重要的事:
1.明天是國中部的輔導股長幹部訓練,請我擔任拍照事宜。
2.下週二9/11,是之前國中一年級暑期輔導施測多元智能量表未到的補測,請我屆時先幫忙布置場地。
我花了一點兒時間去當天借用的教室查看,並稍為想一下到時候的流程。
其實漸漸的發現,因為少子化的緣故,像這樣個空教室,未來也許會越來越多。空蕩蕩的教室,從前定不是如此的。
若走一圈校園內所有的教室,不難發現已經有許多空教室,沒有學生、老師,只剩下一套套的空桌椅,等待再被利用的一天。
少子化,從學校的教室利用度是最直接能反映的。
或許我們可以想想,這些教室也許可以改建成其他的硬體設施教室,讓全校師生都有機會可以接觸,亦能讓教學資源更豐富多元。
留言列表